一、建设背景
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的趋势日渐明显,防护和控制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社会公共安全领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要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活动。泸州市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正好契合了上述需求。
二、组织概要
泸州市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泸州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是四川警察学院内单独设置、实体性的科研机构,由学校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进行业务管理,中心的定位应符合学院“立足四川、服务公安、面向政法”的办学定位要求。四川警察学院科研处负责对中心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对中心工作开展定期检查并对中心重点工作进行督促。
为提升科研平台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中心研究团队研究能力,根据学院科研平台相关规定,针对社会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实际运营情况,研究团队建设如下:
(一)中心组织架构
主任:李克建
常务副主任:王侃
兼职副主任:宋薇
(二)中心科研团队
泸州市社会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已逐步完善了科研团队建设。中心科研团队由学术委员会、特聘研究员、校内研究员组成。学术委员会委员聘请全国范围内公共安全研究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包括校内和校外人员;特聘研究员一般应为具有公共安全理论或实践研究能力,同时兼具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研究人员;校内研究员以治安系、侦查系、刑事技术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为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研究员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发放聘任证书。
三、研究方向
中心以“泸州市立体化、信息化城市安全防控体系构建”、“泸州市域资源生产安全问题研究”、“泸州市宗教领域公共安全事件防范与治理”、“泸州市应急救援安全管理”等四个领域为研究重点,立足泸州、面向四川、辐射全国,努力推进公共安全问题专项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之上,为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
四、特色亮点
一是强化与实战融合。中心与泸州市江阳区公安分局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全国首个实战化运行的警务工作站——龙透关警务工作站,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零距离”。
二是突出特色课程打造。与国家红十字会、四川省红十字会、泸州市红十字会和泸州市应急管理局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拓展《消防安全与生活》、《应急救援》等课程的实训项目训练。2020年治安应急救援教学团队荣获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2024年《消防安全与生活》、《应急救援》两门课程获四川省教育厅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与浙江通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巴蜀联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泸州市江阳区应急管理局、江阳区公安分局等单位围绕公共安全研究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研项目,将最新行业需求、技术趋势和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和案例,确保实用性和前瞻性。
五、未来规划
1. 加强交流合作
中心将与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建立研究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进行文献资料的信息集成与传播等措施,使中心成为学术交流和文献资料、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形成多方合作的研究局面。
2.加强校局互动,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
中心将推动研究人员深入公安一线开展调研、合作攻关活动;加强高校与公安机关共建研究机构及产学研联盟,增强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公安机关提供智力支持及人才支撑。
3. 完善研究中心激励机制建设
中心将逐渐完善激励机制制度,激发研究人员面向公安一线、公安基层工作开展研究,提高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鼓励产学研紧密合作,支持研究人员的成果转化。